老子可敬而不可爱
2025-09-11 06:19:02
  • 0
  • 0
  • 0

老子可敬而不可爱

(随笔)

水大侠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

《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作用,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相传老子晚年在临洮凤台讲道并飞升。

年轻时候,我把老子当作智慧的象征。

但随着《道德经》的不断普及,我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达官贵人和贩夫走卒都能把《道德经》说得头头是道?

而我自己研习的结论却是:老子智有余而德不足,他的理论正道人很难实践,居心不良者则一学就会。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才说老子可敬而不可爱。

看了刀尔登的《世界的起点,还是思维的终点?》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哲人,特别是古代的、擅长抽象思考的哲人,通常对两种人最有吸引力,一种是喜欢智力活动的人,一种是厌惧智力活动的人。对前者来说,古代哲人创造了动机,后者则睡卧在其临时的结论上。所以哲人既可以是洗涤机,解除日常繁杂对心灵的蒙蔽,也可以是吸尘器,引来最不思进取的懒汉。老子(我们认为是《老子》书作者或主要作者的那个人)的命运也不例外,而且不得不说,他的后一种命运似乎更显著一些。

《老子》书迷人之处,是老子对“道”的描述,以及由此建立的世界模型,以及对我们如何顺应这样一个世界的生活建议。他的模型如此简化,简化到可以附着在任何观察之上;数学家说,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是不存在的,但老子的“道”是自我包含的(他发明了“自然”一词表达此信念),这是以拒绝思维为思维的最后结果,也是行大方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容器。

《老子》书头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思是,“道”如果能够描述,那就不是“道”了。就凭这一句话,老子已经赢了,因为在围绕其“道”的辩论场上,无人有话可说。

老子是我尊重的智者,我难以尊重的,是今天的人,还会守着“空”“无”“道”“一”这样的原始概念。日日关心的只是营求,坐享他人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的利益,然后撇嘴道:“老子早就说了。”

刀尔登痛恨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不说比比皆是,也是触目惊心。

2025.9.11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