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需要强大的信念来支撑
2025-09-17 06:36:42
  • 0
  • 0
  • 0

视死如归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来支撑

(随笔)

水大侠

视死如归源于曹植《白马篇》中的“视死忽如归”,后世演变为固定成语使用。

此成语的核心含义就是将死亡视作归家般坦然,体现英勇无畏的气概。

其语境应用大都用于形容为国家大义、集体利益奋不顾身的壮举,如救援人员直面危险时展现的勇气。

在我看来,这种勇气是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来支撑的。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这种信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觉得死得有价值。比如我经常问父亲:你为什么要在休息的时候去排哑炮,你难道不知道有生命危险吗?父亲坦然地告诉我:我知道有生命危险,但如果我不去排除,有可能更多的人会遭受危险。我一条命能换来更多人的安全,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结果,父亲虽然没有当场牺牲,但却高位截瘫18年,其痛苦常人难以想象。

二是觉得是自然规律。比如我得了一些老年慢性病,有些病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只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有些病则比较凶险,不小心随时都会夺命。但我现在一点也不害怕,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预防准备,如果还是发生危险,那是老天的安排。

看了刀尔登的《生不如死?》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庄子对人生的态度,自痛苦中来。

他的第一种态度,是“不以国伤生”。《让王》篇中有个故事。韩侯要发动战争,有贤人去劝他说,假如天下摆在面前,唾手可得,但用左手取之则右手废,右手取之则左手废,您会取吗?韩侯说不会。贤人说:正是啊,可见“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把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事情,往往令人无法辩驳,同时也无法遵行。《让王》篇中的道理,谁都承认,而问鼎逐鹿,从未因此停过一秒钟。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被庄子奉为最高生活目标的。然后呢?然后人是要死的。不像后来顶着他招牌的神仙家以不死为号召,庄子说,“死也,命也,其有夜日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作为哲学家,庄子对死亡有自己的立场。

庄子的态度,是视死如归。

庄子说死亡是物化,此处即物化之意。庄子又说死亡是悬解,即解脱束缚。

通常,藐视人的享乐,特别是正常的享乐,都是以某种精神号召为前导。像庄子那样没有明确提出精神目标(除非死亡算是一种目标)、仅以葆性长生之说为哲学,把话说到如此之狠,是有点奇怪的。而今令我们小心的还有,我们从经验中得知,世界上所有号召压抑我们的生物天性的思想,无不被权力利用来侵占我们的利益。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只有像庄子那样视死亡为目标的哲学家,才能真正做到视死如归。其他所谓的精神号召,我们都要小心谨慎。

2025.9.17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