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必”是反抗权力迫害的一种清醒意识
(随笔)
水大侠
所谓毋必,一般的来说,是指不持绝对态度,能因时变通,强调避免武断和僵化思维。
这是孔子提出的“四毋”原则之一。
对于这个原则,我基本上是持赞成态度的。
因为在以往的岁月中,我对毋必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我的基本思维基本上是“二元对立”的,即非此即彼。
换句话说,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的认知水平确实低得可怜。
有一次,我和外孙女小芸豆一起看动画片《汪汪特工队》。
我问她:这里面谁是坏蛋,谁是好人?
她摸了摸我的大脸说:阿公,这里面没有坏蛋。
她的话让我感到很惭愧。
连四岁的小孩都知道,有好人,不一定就有坏蛋。
这不就是“毋必”的最好阐释吗?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还是抱着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新事物,势必会被时代淘汰。
看了刀尔登的《毋必》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他是这样说的:
实际上,求“必”是我们的理性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如果不是唯一方式)。数学的建立,验证着我们在这一方面所能达到的成就。科学则是理性运用的最好范例,通过自身约束,不去宣称什么超越一切的真理,而是设定条件,接受检验,一点点积攒对真实世界的可信知识。
但孔子说的乃是人事,所以本篇只说人,不涉物理。人为什么会“必人”?显然是相信自己对同类的知识是坚实可靠的。在这一点上我赞美孔子,因为他认为不那么可靠,推论要留些余地。
理性是盲人,它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无嗅无味,除了自我观照以外无知无觉,它处理我们的经验,同时,在事情进行得不太好时,藐视我们的经验。不像在科学中,每一对象都是(或尽量是)定义完好的,人类行为是如此杂乱,我们对人的每一种抽象定义,从来就不是边缘清晰、光溜溜的,而都是毛茸茸的,基于很不完全的观察,难以验证,无法触摸。
篇幅所限,无法多说,,最后再引一个写罪案小说的三流作家詹姆斯·克拉姆利的一段话:
小子,可别信任一个不喝酒的人,因为它多半是个自以为什么事都一清二楚的家伙。这样的人里,有不少好人,但世界上的大多苦难,都是这些人以美好的名义制造的……但某些时候,你可以信任一个时不时跪在马桶前面呕吐的人,他有可能了解点人性,也看得见自己的愚蠢。
刀尔登的这些话,已经很形象地告诉我们:看到的一切并不多是真实的,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想,多一点这样的“毋必”,对反抗权力压迫就是一种清醒的意识。
2025.9.9于杭州天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