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童趣很有必要
2025-11-15 05:49:56
  • 0
  • 0
  • 0

找回童趣很有必要

(随笔)

水大侠

所谓童趣,简单地说,即童年生活的情趣。

此词源出于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逸趣》第二卷,创作于作者46岁时。

该文通过儿童视角展现微小事物的观察(明察秋毫),运用夸张手法(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构建幻想世界,揭示保持童真的重要性。

童趣的主要表现就在于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情趣体验,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的拟人化想象。

沈复46岁写作时的双重视角——既保有童真记忆,又具备成人理性反思,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

就我本身来说,我的童真至今都未泯灭。

但小时候在父亲的暴打下,童趣却渐渐隐遁了。

童趣的隐遁,至少给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不愉快:

一是精神的不愉快。本来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旦出现,我是有兴奋感的,但现在却感到幼稚可笑。

二是行动的不愉快。本来想法一旦形成,就会很快付诸行动,但现在却犹豫再三,生怕重蹈覆辙。

三是做梦的不愉快。本来有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大胆实现,但现在却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只留下梦醒后的一声叹息。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西游》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他是这样说的:

找到一本有趣的书,已实不易,找到之后,仍不易安安静静地享受。无趣之人自古就结成秘密的军队,专门破坏别人的好心情,不惜耗时花钱,写下一本本沉闷的大部头,以把有意思的书从架上挤开,还潜藏在各种地方,侦察人们的笑容,来制止快乐这种罪恶。

发了这些牢骚,是因为我为了写这篇文章,特地买了一本新版的《西游记》——好多年没读《西游记》了,这次翻开,迎面便是一篇愁云弥望的前言,读了一会儿,我把书从窗口扔了出去,心中暗暗希望能砸中刚刚送书来的小伙子。这是我小时候读过的《西游记》吗?我差点纵容心中的一种邪恶念头,便是把自己的不幸,让更多的人分担,办法是在这篇文章中,仔仔细细地介绍《西游记》和吴承恩的前后来去。或大讲猪八戒这一角色的种种深意。最后还是我的善良天性占了上风,决心一个人把恚怒和绝望承担下来。我本又打算介绍自梓行以来,数不清的人士,一直在解释《西游记》,所谓解释,就是把他们自己的愚蠢,夹在每页之间,用他们自己的沉闷,把我们的笑容,像皮一样从脸上撕下来,我打算狠狠地嘲笑他们一番,不过我立刻想明白了,为了不帮这些恶人传名,我才不要提他们的名字,不引用他们的唠叨,而只需笼统地说一句,那些都是胡说八道。

《西游记》不是伟大的作品,它最重要的品质仅是童心和戏谑——恰恰是人们最缺的东西。它属于那类作品,那类你一生中可以读三遍的书,第一遍在童年读,可以让你想象得眼睛发亮,或咯咯地笑;第三遍是在老年读,边读边回忆童年,不自知地有了些笑容;至于第二遍,在中年读,是读不出什么趣味的,因为可以让我们知道现在的自己到底有多少乏味。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比较婉转:《西游记》是值得你反复体味的,因为你需要找回失去的童真。

不然,你的生活将毫无生气。

2025.11.15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