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不等于不了解
(随笔)
水大侠
不读不等于不了解,这句话粗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
你要了解某本书,不读怎么可能了解呢?
但如果细细推敲,这句话是没有毛病的。
因为这句话里有辩证法。
这个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度的问题。
了解有深有浅,深的话必须要研读,浅的话则道听途说也可以。
至于刀尔登说的不读,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为了让题目更醒目,所谓“危言耸听”是也。
不过,这样的文章读多了,我也渐渐悟出了其中的奥妙。
这些奥妙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拉开了阅读的距离。也就是说,让我们不要沉浸在文本的氛围里不能自拔,而是要有清醒的时代感。
二是戳破了许多隐秘的真相。有许多史实,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是很难看到的。即使看到了,没有一定的学养,也是很难分辨真假的。
三是突出了文明的方向。联系实际,我们就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那些发展是正向的,那些发展是负面的,甚至是倒行逆施。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文言》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他是这样说的:
题中的“文言”,既是泛指,又特指《文言读本》。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明书店请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编辑了一本文言课本,题为《开明文言读本》。
当《开明文言读本》出版时,语文教育中,语体已居上风,三位编辑又都是支持白话的,所以在编辑例言中声明:
我们认为,作为一般人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文言已经逐渐让位给语体。而且这个转变不久即将完成。因此,现代的青年若是还有学习文言的需要,那就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写作文言的能力决不会再是一般人所必须具备的了。
吕叔湘提到的两种理由,“或是为了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仍然存在,只是需要的力气比过去大了。
☝ 有个朋友戏言道,读竖排的古书,边看边点头,读横排的今书,边看边摇头。回想起来,读过那么多文言著作,知识固有增添,若单从乐趣方面,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实该摇头。有可能是这个原因,从不敢推荐别人读古书,怕就怕人家万一听信,读了半年,跑回来骂我耽误他的时间。有时被人问得狠了,也要先将丑话说在前面,读就读吧,后果自负。
还要说的是,《文言读本》现在看来,也是很好的课本。如有人愿意在中学的程度上再进一步,自然不妨用它作教材,只要后果自负。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巧妙,只要你不中毒,你就大胆地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读不等于不了解。
2025.11.11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