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成功,但更需要坚韧
2025-11-19 06:14:09
  • 0
  • 0
  • 0

生活需要成功,但更需要坚韧

(随笔)

水大侠

坚韧一词,源出于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坚韧的原意是指物体坚固柔韧不易折断,后引申形容人在困境中保持毅力、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坚韧的核心心理特征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坚守目标的不可动摇性(如面对威胁仍坚持原则)。

二是逆境适应力(调整策略突破困境)。

其行为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拆解与策略优化能力。

二是快速恢复总结经验而非自责。

三是压力下保持理性决策。

坚韧与其他品质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比坚忍更具主动性(被动忍受到主动突破)。

二是比顽固更尊重客观规律(执拗到灵活调整)。

我小时候就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

但由于缺乏坚韧的品质,因此常常半途而废。

所以,我才觉得:生活需要成功,更需要坚韧。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儒林外史》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他是这样说的:

《儒林外史》写的是士子、文人,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不过这本书对“知识圈儿”以外的人,也不客气,书里写过三十来个乡民、二十几个买卖人、十个差役、十六个奴仆,还有三个看阴阳的、五个大夫、八个和尚、四个尼姑,——除一二人外,也都不是什么好嘴脸。

《儒林外史》里的文人有几类,一类是作者的理想人物,如杜少卿、虞博士、迟衡山、余二先生,这些人有操守,还多少有些才学,前者使他们混得不好,后者使他们不至于饿肚子。第二类是混功名而人品见识又很差的,像高翰林、匡超人这样的。第三类是什么也没有,向雅人处说雅,向俗人处吃俗,艰难地混在外围的小文人,如季苇萧、季恬逸之辈。

还有一种人,醉心功名然而为人极好,如著名的马二先生。

接下来的问题是,吴敬梓以及他书中的理想文人,所坚守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文化中的传统,还是道德中的传统?

这个问题等于是,古典文人,在清代中期,剥掉一两层皮毛后,核心在什么地方?

每个社会、每个阶层都有失意者,伟大的《儒林外史》,讲了一群失意者的故事。在证明这些人如何了不起上,《儒林外史》的说服力是不够的,但小说告诉我们,他们怎样活下去,怎样把幻想维持下去,其中那惨淡的信心,是除了《红楼梦》的读者之外,任何人都需要看到的,即使是在别人身上。小说最后一个人物是荆元,是个裁缝,喜欢弹琴,在小说的结尾,他弹给一个老友听(那人也是个市井中人),弹完后,“当下也就别过了”。——我相信当代任何人都不愿意沦落到这种田地,但能够想象在什么地方有这种人,且能想象他们没有饿死,多少令人欣慰。

刀尔登在这里用凄楚的笔法,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活需要成功,但更需要坚韧。

2025.11.19于千岛湖龙庭酒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