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要谨防买椟还珠
2025-10-24 07:00:44
  • 0
  • 0
  • 0

阅读经典要谨防买椟还珠

(随笔)

水大侠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

说的是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

这个成语的核心比喻是讽刺注重外表包装而忽略实质价值的现象。

其文化启示在于揭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强调价值判断需穿透表象。

买椟还珠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企业经营过度重视包装而忽视产品质量;

又比如学术研究追求形式创新而轻视理论深度;

又比如个人消费偏好外观设计而忽略实用功能等等。

在阅读经典文献时,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比如我以前经常阅读的“雄文四卷”,就只对几篇哲学文章特别兴趣(实践论、矛盾论等),对其实事求是的核心思想却关注不多。

这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孟子》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我以前数次攻击孟子的思想,其实,我对孟子本人,是非常喜欢的。在我心目中,孔子之后的先秦诸子,若论人格高尚、诚实,善良,没有比得上他的。闭上眼睛想孟子,出现的是一个爱激动的老头,心眼儿好到极点,头脑简单,经常被别人气得哆嗦。

说孟子头脑简单,并不是说他肤浅,否则就是无视他的思想中谈心性的那一大部分。孟子谈心性,就是要把道德的最终动机,建立在我们心里。

我最敬畏孟子的,是他坚定的义务论。孟子,从社会理想,到哲学范畴,和孔子离得并不很近,但道德上的义务论主张,是这二老高度一致的地方。这会引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中国尊孔尊了那么多年,儒生主管意识形态那么多年,道德主义盛行了那么多年,而实际的情况是,义务论色彩越来越稀薄,到后来只剩一张皮,真正执行的,是用戒条伪装起来的越来越彻底的功利主义。

孔孟并尊,而他们的社会主张,并不一样。他们气质相通,生活的年代不一样,对自己的时代的评价不一样,假如孔子活在孟子的时代,大概也要少讲些礼,多讲些义。孔子哲学,不是为失败的社会准备的,孟子是。我们现在欣欣向荣,大家满心欢喜,一路狂奔,恨不得二十一世纪赶紧过完,三十一世纪马上赶到,这是不是多讲孔子、少讲孟子的另一个原因呢?

要强调的是,仁政云云,是孟子思想中最不成熟的一部分。他的伟大价值,那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涉及个人那一部分的发扬者的,在他对个人感受的强调。他是儒学里的一颗炸弹,可惜磨洗千年,引信已经磨掉了,现在供在圣庙里,苦着一张脸,正有“辱己以正天下”之忧。孟子谈人生是内行,谈民生是外行,而今读《孟子》谈民生,就是买椟还珠了。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清楚:阅读经典要谨防买椟还珠。

2025.10.24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