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需要训练很有道理
(随笔)
水大侠
选择的基本定义是指从一组或多组选项中做出决定或挑选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括:
一是动作性。强调挑选这一动态过程,如“选择地点”,“选择职业”。
二是结果性。可指代最终确定的选项或决定。如“这是你的选择”。
三是范围限定。通常针对不确定或多样化的对象,已确定的事物无需选择。
选择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尚同中》:“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指从群体中择优选取。
其应用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日常生活。如购物时的品牌选择、职业规划等。
二是学术领域。如选择题中选项筛选,实验方案确定等。
三是哲学与心理学。涉及自由意志与决策机制的研究。
选择从字面上理解,是比较简单的。
但要做到正确选择,却非常不容易。
我就很害怕选择。
因为一旦选择,就意味着会有错误的结果。
而且这种因自己选择错误而犯下的错误特别令人惋惜。
各类考试中,我最怕选择题,选择题中最怕多项选择。
我觉得,对我而言,别无选择是最宽心的事,因为无论成败,乃都是天意,与自己的选择无关。
这实际上是一种惰性思维。
看了松浦弥太郎的《做选择的训练》后,对此认知更加清晰。
他是这样说的:
点菜总在瞬间决定,东西要买与否总是当下定夺。
刚认识我的人,常被我这一点吓一跳。
养成这个习惯大概是童年的时候。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母亲每次带我去百货公司的美术展便会这么对我说:
“来吧,就想象成是要买回家装饰家里用的,选一幅你觉得最适合的画。”
当然,那些画作的金额不是我们家负担得起的,不过只要想成是要装饰自己房间用的,看画时就忍不住认真起来。比起毫无头绪地看完一百张画作,以要选一张画给自己的角度来欣赏,就能跳出喜好的层次,进而磨练判断力。
在不知不觉间,父母为我进行了做选择的训练,这成了我踏入社会后的资本。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连串的选择。如果就连要不要和某人去吃午餐这种小事都犹豫不决,不管对自己或对方都会造成负担。
特别在工作上,如果迟迟不给答案,总是要求别人“再给一点时间”,那势必会打断工作的节奏,给一起合作的人添麻烦。
一直到现在,我都持续在进行做选择的特训。
这些不但是做选择的特训,同时也能培养直觉,磨练自己的想象力。
松浦弥太郎的话不无道理。
做任何事情多需要训练。
选择更是如此。
2025.7.25于杭州天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