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不能太天真
(随笔)
水大侠
天真一词源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此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褒义层面。指不受世俗污染的纯粹品性,如历尽沧桑仍保持天真。
二是贬义层面。形容未经世俗的幼稚判断,如对国际形势的看法过于天真。
如果从社会评价维度来说,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褒贬判断。在艺术创作中,常被赞誉为抵抗世俗异化的精神特质,如梵高画作的天真笔触。在现实交往中,需警惕“天真”作为隐性否定,如在商务谈判中被评价“想法天真”。
二是人格特质关联。在正向解读中,高灵性个体经历世故后依然选择纯真,如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返璞归真。在负向风险中,成年人的天真可能暴露社会适应缺陷,如轻易信任金融诈骗话术。
读书我是半信半疑的,读史我基本上是相信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历史也可以进行篡改,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了。
但实际上篡改历史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贞观政要》》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贞观政治,自然不像正史里讲得那么美好,但依照古代的政治设计,贞观年间,确实是光辉时刻。那种政治所要求的君明臣贤,仅备于一朝,而且唐人承北朝风气,胸环宽广而乐观,不必非以自相倾轧为乐。李世民本为好名之士,又有个不光彩的玄武之变,更加战战兢兢,谨言慎行。他自己完备了起居注记制度,借外力制衡人君。他的感想是,在朝中每说一句话,都有想到传出去后别人怎么看,后人怎么想。在这里,不要追索他的动机,是发乎本心还是受制于风俗制度,这一点并不重要而且难于证实,关键在于他确实在说明理的话,在做明理的事。
起居注,就是史官(太宗时叫“起居郎”)跟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记来记去,太宗好奇心起,想讨要起居注,看看里边到底记了自己一些什么事情。他的话说得漂亮,叫“用知得失”,意思是想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以便改正。其实他最关心的,是对玄武门事件的记录。
朱子奢以后世君主为辞,点破了太宗的用心,太宗只好作罢。
后代君臣读《贞观政要》,据说是要学习太宗和那时的一批谏臣,这是不靠谱的事情。因为君要纳谏,臣要敢谏,这是自古相传的为政之道,已经被唠叨过几百万遍了,非得远游唐代去取经吗?只是《贞观政要》中有许多漂亮的例子、漂亮的话,不妨记下来,随时取用。百姓读《贞观政要》,也有被感动的,恨不往生东土大唐极乐世界,这个也只能想想而已,幸好也只能想想而已。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虽然有点婉转,但内涵还是明白的:这就是,读史不能太天真。
2025.11.2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