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是真谛
(随笔)
水大侠
所谓文无定法,一般的来说,是指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命题,即强调在遵循文体规范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创作手法。
此词源于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
该理论主张写作既需掌握基本技法(如文体结构、逻辑结构),又要根据内容需求创新表达方式。
如文章开头可采用直笔或曲笔,内容处理需平衡繁简虚实。
现代应用中,该理念已延伸至新闻传播与公文写作领域,强调读者定位、叙事结构灵活性和标题设计艺术。
要掌握文无定法的真谛,在实践中需掌握六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是有和无的关系。可参考刘勰的文体论和王若虚的自由论。
二是篇幅关系。依内容决定长短。
三是虚实关系。公文重实,文学作品需虚实相生。
四是新旧关系。法定公文守旧,非法定文体创新。
五是繁简关系。依多寡、难易调整详略。
六是曲直关系。叙事直陈,劝谏宜委婉。
最近又提出“文以载道,贵于新,出以诚,成于精”四原则,并以鲁迅修改手稿佐证精炼要求。
这些道理虽然明白,但总觉得很难把握。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桐城》后,心里才渐渐有点底数。
他是这样说的:
桐城派的荒谬之一,是归纳笔法、窍门之类,从刘大櫆的十二贵到林纾的十六忌,统统都是鬼话,但老实人往往上当,以为熟记了这些尺寸,便能写好文章。
林纾编过一套中学国文课本,在一百年前风行过,选的第一篇,便是方苞的《原人》,接下来是姚鼐的两篇,——这两位,是桐城派的一将一相。林纾却从不肯承认自己是桐城派,——这不要紧,桐城派而不肯承认的,现在还多着哩。他的文章,按自己的理论来写的,借陈独秀的一句话,是“摇头摆尾,说来说去。不知说些什么”;他也有写得好的,却是译笔,违反了自己的主张,反倒活泼起来。
桐城派最不好的地方,还不是穿凿说文,而是他们划分“形式”与“内容”,物序也罢,义法也罢,道艺也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以为语文是单纯的表达,被表达的在心中或别的什么地方,所以要写得好,需分别努力。作为分析工具,这二分法有时有用,但解释思想的过程,仍然穿凿,因为我们无法离开语言来思想,也无法离开语言来发现自己的感受,好的语言,与好的头脑,完全是一回事,至于把想法写下来,需要一点文法修辞,不过是与人谈话的艺术,对丰富的头脑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且与自言自语中产生的想法,并不在一个过程之中。朱熹曾赌咒发誓地说,“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读汉史韩柳而不能,便请斫去老僧头去”,若写古文,不读史汉韩柳,营养确实不够,但读了史汉韩柳,就能写好文章吗?万万不是,如同一脑袋糨子,即使卖尽身段,写出来的,至多是糨子饸饸。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自己糊涂的人,不可能写出惊世睿智的文章。
2025.11.9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