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知识需要积累
(随笔)
水大侠
所谓积累,简单地说,就是聚集。
我说实证的知识需要积累,可能有人会反问我:什么知识不需要积累?
问得好!
任何知识都需要积累。
但相对而言,实证的知识更需要积累。
原因有三:
一是可以实证的知识都是需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因而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案例予以证明。案例少了,说服力就不够。
二是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由抽象推理得到,因此日常的生活经验就是这些知识的唯一来源。
三是可以实证的知识时间跨度比较长,要在长时间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些知识的量的累积之多就可想而知。
对我来说,因为我的动手能力很差,因此大部分的实证知识我无法去验证,只能根据常识来判断。
但实证知识的真实性又有表象事实与本质事实之区别。
一旦遇到这样复杂的情况,我用常识来判断的方法就会产生错误或误差。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马经》后,对此认知就比较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著名的《齐民要术》,讲到相马,零乱然而有十分细致的地方,如旋毛在眼眶的不同位置,便意味着不同的寿命等等。中古讲马的书,频见于著录,只是都失传了,所以《齐民要术》所载,足令我们叹为观止。直到马王堆帛书出土,里面有一篇《相马经》,我们才知道,战国秦汉间人,对马的观察,竟比后人还仔细。单是眼眶周围的四块肌肉,《相马经》都给起了专名,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认真的事吗?
这么了不起的马,在商周王室,各有专门的官吏侍候(若按《》西游记,天上还有弼马温呢)。大人物死了,用马陪葬,后来又用铜马、瓷马。古代雕塑的最高成就,不是塑人,而是塑马,您说古人有多么喜欢马?
想起来,人对马持的是双重态度:一方面,敬它重它,唱它画它,宠爱它,打扮它;另一方面,骑它乘它,用鞭子抽它,拿脚踢它。不过这双重态度,正是文明的标志。对什么我们不是这样呢?
《相马经》揭开帷布的一个小角,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那么认真地格物致知。翻翻各代的艺文志,便知记载实际知识的书,最容易亡佚,空言欺世的,倒世代流传。鲁迅曾气愤地说:“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所以乱成一片,说是凡有肌肉都发源于手指和足趾。宋的《洗冤录》说人骨,竟至于男女骨数不同。”其实《内经》时代,人们还是求知的,懒惰的是后人,不肯将知识积累上去。如此说来,一篇《相马经》,还不如长眠地下,没的挖出来,让我们惭愧。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明白:我们如果继续这样懒惰下去,不去将实证的知识日积月累起来,我们肯定是愧对祖先的。
2025.11.24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