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华无风骨者,憾也
2025-11-01 05:52:42
  • 0
  • 0
  • 0

有才华者无风骨,憾也

(随笔)

水大侠

风骨的雅称主要包括“辞赋风格”“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

这些称谓源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人物品藻传统,强调刚健雄浑的风格与高尚品格。

所谓辞赋风骨,专用于辞赋文学,指作品雄健有力的风格,体现“峭峻”特质。

所谓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专用于描述汉魏时期风格,以慷慨悲凉、反映社会现实为特征,代表作家包括“三曹”和建安七子。

“风骨”一词始于汉末人物品藻(如王羲之“风骨清举”),后由刘勰引入文学批评,成为美学标准,其核心为刚健之美,在不同领域有不同标准。

比如在文学方面,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风清骨峻”。

比如在书画与人物方面,则指神清气爽的风度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我受刘勰的影响,对文人的风骨特别器重,而对那些没有风骨的文人,即使才华横溢,我也是经常腹诽,甚至直言抨击。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论衡》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前儒非议王充,是因为他不正统,问孔刺孟,对圣贤不恭。

徐复观写《王充论考》时,海峡这边正在评法批儒,王充正在当英雄。徐复观的文章,要唱对台戏,所以贬斥王充,未免过火一点。不过他对王充气质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说王充是一位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涉世落魄,而归结于自己的命不好,所以持命运论,做官时被人举报过,所以大骂谗佞,以儒生出仕,所以力诋文吏,身在主流之外,所以看不起博士,等等。

不管为什么,王充不惧权威,事求证信,是汉代出色的人物,这一点,现在的人没有不同意的。

那么,我为什么不喜欢《论衡》,甚至列为不必读之目呢?一大原因,是书中的《宣汉篇》《须颂篇》等几篇马屁文字。

儒生事必法古,固然毫无进步气味,但在大一统局面已成,天下控于一人之手的帝制时代,三皇五帝天下太平那一套,竟是理论体系里少有的制衡之一。儒生永远可以对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你能比得上唐尧虞舜吗?能比得上周文王吗?尧舜时有凤鸟河图那些祥瑞,你有吗?皇帝再狂妄,也只好说“朕不如”。王充对此不服气,在《宣汉篇》里说:“圣主治世,不须符瑞。”单独来说,王充说的是对的,但他这么说的目的,只是力证当代为太平盛世:“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

到了后汉,习惯成舒服。比较一下《史记》和《汉书》,最大的不同,是司马迁还没有改造好,班氏父子则已改造得差不多了,王充改造得更好,认为臣子当褒君父,天经地义。

现代读者,读《论衡》中这些褒功颂德的文字,觉得也平常,是因为我们见得太多了。在古代,这样津津有味地颂圣,王充是开风气的人。《论衡》书中,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的地方,比比皆是。王充是有思想有学问的人,但拿学术来保护皇权,实为一大发明。

刀尔登的反讽,既让我扬眉吐气,也让我警钟长鸣。

2025.11.1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