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老子
(随笔)
水大侠
所谓矛盾,一般的来说,是比喻言行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典故源于《韩非子》中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
它在哲学上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一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为对立面相互排斥又依存。
二是包含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特殊性(不同矛盾特质)。主次矛盾转化等特性。
它在逻辑学上的意义就是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老子的《道德经》我通读过一遍。
感觉总是有点说不清楚。
只能用矛盾来概括。
比如他崇尚柔弱胜刚强,但他的弦外之音却是牢骚满腹,阳气随处可闻。
比如他主张无为、弃智,但他的目的却是“无不为”“通宇宙”。
看多了这样的教导,我甚至觉得老子有点“阴险”。
因为他主张的一些做法,往往是反人性的。或者说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做到的。
尽管从性格上说,我不太喜欢老子,还是喜欢孔子一点。
但老子的底色——珍爱生命,向往自由,我还是比较欣赏的。
至于他思维的天马行空,早让我把矛盾的不快置之脑后了。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老子》后,对此认知就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从《老子》书来看,悲观的老子,提倡的方法是从文明后退。在他看来,人们为利益而纷争,是任何制度也解决不了的,唯一的方法是消灭利益,无可争,则民不争,无可盗,则民不盗。
与之相辅的,是消灭欲望。穷人也会渴望富足,欲求那些虽然看不见却可以想见的东西,所以要让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无用的东西。
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还有他的哲人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简化到最后,他得到了“无”。老子的哲学趣味,是忽视现象界,使万物混一为抽象的有,继而自毁形态。变成无,也就是大道所出的地方。老子厌恶事之多端,他采取了一种被后世恭维为辩证法的方法,把现象简化为两端,再把两端绕过来,使之相遇,这也就是人们常引用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曲则全,枉则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等一系列格言。
这是非常漂亮也非常容易掌握的方法,想象一下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对老子佩服了。如果后人仍然满足这种封闭的、过于简化的、在哲学上毕竟幼稚的方法论,那是后人的没出息。
老子是出色的智者,但他当不能料到,后世竟以他的主张,为不求上进的借口。他的智慧,后人没有用来启迪自己的心智,反倒用来辩护自己的懒惰。一本《老子》书,不过几千言,文字也漂亮,但你并不用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你我心中。何况,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刀尔登的反讽:让我不寒而栗——矛盾的老子,让矛盾的后人,有了坐吃山空的理由。
2025.10.22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