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本质谈现象往往就是“空论”
(随笔)
水大侠
所谓空论,一般来说,就是指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
我这里所说的空论,还含有对提高认知没有用处的言论。
比如一些正确的废话。
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
我们常常说的“就事论事”这句话,或者说“对事不对人”这类话。
其实它们的适用范围是非常狭小的。
一般来说,仅限于亲朋好友或者同事之间。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争吵和感情的伤害。
最典型的就是“夫妻之间只讲爱,不讲理”。
这些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任意放大,那就会变成缪误。
因为如果撇开本质谈现象,就不可能看到真相,也不可能获得真知。
看了刀尔登的《逸民与遗民》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他是这样说的:
庄子之学,给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出路,特别是在伦理与政治身份方面。如按常情推断,最容易接受庄子的,似当是政治生活中失意者,而古代这一类失意者,莫过于各朝的遗民。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遗民不进人新朝,却将政治因素化为伦理,通过坚守伦理,成为最“讲政治”的一批人。而这与庄子的教导相差很远。
有个人情绪所至,特别是仇恨之深、希望之殷,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
庄子的基本政治态度,用最通俗的话说,是一切权力政治,无论古今,都是黑暗的。能躲则躲,如躲不开,则虚与委蛇,反正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无法更坏。而明代遗民的主流观念是,政治本来是好的,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坏人太多,好人又不认真。这与庄子恰恰相反。
说到遗民与逸民之别,人们多引归庄的话:“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者则唯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大约逸民是要从樊笼里逃走,遗民不喜欢更换樊笼。
“困而不失其所哼”“尚口乃穷”,都是《易传》里的话。古代类似的闪光格言有很多,各有其道理,但一旦将其运用于普遍原则,则顿时变成一种狭隘的思想。如“困而不失其所亨”
任劳任怨,用于格己,还算勉强,用以论人,则包括屈原在内的古今一大篇声音,只好消失了。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婉转,但其思想的锋芒依然锐利:看事情一定要抓住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实的真相。
2025.9.19于杭州天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