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任的人不妨及时透露心声
(随笔)
水大侠
成年以后,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我虽然不是一个社交恐惧症者,但在人前不太喜欢说话的习惯却一直很难改变。
因为我觉得还是少说为佳,尤其是对不太熟悉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老是固守这个习惯也有弊病。
比如有些人确实需要你的帮助,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沉默,或者说没有反应,让这些人欲言又止,放弃了向你求助的机会。
又比如有些人真诚地希望与你交朋友,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但也因为你的沉默,放弃了继续沟通的努力。
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实。
如果从理论上讲,人与人的熟悉都是一个过程。
谁放弃了这个过程,谁就很难进入新的圈层。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去大胆地接触人,如何才能大浪淘沙,又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
看了松浦弥太郎的《成全对方——开口的艺术》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他是这样说的:
哪怕第六感不那么强,只要用点心,就能察觉某人是否有话说。
你应该也有类似的经验,有时候面对公司的后辈,感觉到对方似乎有话要说,但是看我在忙,在找时机开口。
尤其当对象是家人或恋人时,你更能清楚感受到对方“有话想说”的信号。
如果察觉某人有话想对你说,就主动制造谈话机会,成全对方吧。这也是在传达“你的事我优先考虑”的信息给对方。
况且,如果你一味地等着对方开口,而对方又一直在寻找说话时机——这种无声的交流,不可能有多愉快。
再加上你都知道对方有话想说了,却因为 “今天很累”等理由摆出无视的姿态,次数一多,很可能会导致对方爆发不满的情绪,也难保双方关系不会生变。
倘若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视”,不管是谁都会不好受。对方有话想说你却不予理睬,就等于在说“你对我而言不算什么”。
拿我自己来说,不管是职场还是私生活,我都会选择主动开口。
“如果是我误会的话就算了,但你是不是有话想说?”
不要让气氛僵得像警察问话,而是友善地制造机会,抛出话头。
然而,在面对生活中自己信任的朋友时,我们往往不会把心情化作语言,总是认定很多事即便不一一相告,对方也能理解。
即便如此,如果不被主动询问便迟迟没有表示的结果,可能会使对方受到伤害。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会主动制造机会,请对方给我一些提示。
自己主动接近,不仅可以减轻对方的负担,对自己而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比起被动地承受别人的揣测,自己主动说明心意会轻松得多,不是吗?
松浦弥太郎说得很有道理,确实需要主动开口。
但我想要指出的是,主动开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
然而需要及时透露心声的对象,只能是自己信赖的人,不然,副作用还是很多的。
2025.6.30于杭州天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