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发展,需重视实证
(随笔)
水大侠
所谓实证,简单地说,就是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
此词源出于《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如果展开来说,此词有两大类概念:
一是中医名词实证。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症候。与虚症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二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心理、医学、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是与纯粹的理性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代中国的理论界,做实证研究的很多,但缺少务实的关注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社会学家孔德把实证上升为实证哲学原理,被对其作了六点规定:
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
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
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
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
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
六是相对的。与绝对相对立。
我小时候对中医比较相信,因为我的邻居中医水平之高远近闻名。
看了鲁迅先生对中医的抨击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怀疑中医的科学性。
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对中医的了解就比较全面了。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内经》后,对中医的认知就更加清晰了。
他是这样说的:
现在人们讲医经之祖,为《黄帝内经》。需要说明的是,《内经》托名黄帝,但和黄帝没什么关系,——也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皇帝神话,是战国人编出来的,《内经》中最早的篇章,也是战国时人写的。我们见到的《内经》,是一本论文集,定型成书,大概在东汉,收入的文章,有战国人写的,也有汉人写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后人掺入,成篇就更晚些。中药学理论,这本书是奠基之作,它建立的天人模型,在中药学里面,是无法撼动的。
《内经》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素问》,一部分是《灵枢》。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内经》用另外的办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验医学,一部分是哲学。
我读《内经》,读到经验医学的内容,虽然不太懂,却很佩服,因为那是在两千年前呀;读到哲学的部分,特别是《素问》中那些大段的哲学讲义,只好皱眉,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是哲学对医学的入侵,先验对实证的干扰,冥想对观察的蔑视。鲁迅批评中医不讲解剖,一针见血,两千年里,中药学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也发展了诊断术,但解剖学知识的积累,无法恭维,——《内经》医学离人的生理有多远,后世医学就有多远,而实际上,在有些方面,是更远了,比如汉代医生讲的经脉,虽然未必尽合,却意指一种实际的循环系统,后人讲的经脉,其生理意义就大大地淡薄了。
解剖学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标志着是否采取实证的方法,是否分析,是否验证,是否对事物的实际面貌有兴趣。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如果中医不在解剖学上有所突破,它就不可能在实证方面有新的发展。
因此就会大大阻滞中医科学化的前进步伐。
2025.11.22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