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随笔)
水大侠
“纸上得来终觉浅”是陆游诗句中的一句名句。
全诗如下: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诗句通过双重对比结构构建认知逻辑:前句“总觉浅”否定纯理论认知的局限性,后句“要躬行”用祈使语气强化实践必要性。
这体现了:
一是儒家“知行合一”的治学传统。
二是宋代“格物致知”的学术思潮。
三是知识获取的“输入——转化——输出”的三维模型。
它对现代的启示价值也有三点:
一是职业经理人精于理论推演但决策保守(如市场预测误差率常达32%)。
二是创业者强于实践试错但系统思维欠缺(初创企业存活率仅7%)。
三是87%的成功企业将“理论验证+快速迭代”作为核心战略。
看了刀尔登的《自学》以后,我对该诗句的理解更加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只琴鸟,正身难看,尾巴意外地美丽。在我看来,是末两三年的读书之风。那几年的时代英雄,不是装甲战士,而是个戴眼镜、背书包的呆子。是的,电影小说里一大批男主角,都是呆子。不是把头碰在很硬的地方,就是在洗衣服的时候,想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结果把什么都洗蓝了。这些梦游的家伙,却总是交好运,他们与女主角的邂逅,通常是在公共汽车或什么广场的台阶上。
玩笑归玩笑,我确实热爱那个时代;当时的人,真的爱看书。
一个响亮的新词,叫“自学成才”。
我不擅长自学。是的。我的大部分知识,来自独立的阅读,不过,那不是有意去“学”的。一旦我真动了学习的心思,脑子立刻停转,本来很简单的书,也看不懂了。说起来,对某个知识系统的掌握,最好的途径,还得是在学校中。比如会计学,一个人读遍各种教材,会计入门或高等会计之类,会隔膜,因为没有教师的讲授、同学的切磋、适当的练习,所得的知识,始终缺少一种生动之感。当然,这只是对我及许多像我一样的人而言,世界上确实有一种人,擅长自我教育,能够“自学成才”。
我从古画里,从讲鸟的书里,见过鹧鸪的模样,可总不太相信,这富有同情心的小鸟,难道如此平凡?我把这个心事,怀了很久,最后总算见到鹧鸪的真身了——是给盛在盒子里,烤得黄黄的,油油的,一根毛也没有,还冒着热气呢。
刀尔登说得很幽默,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纸上得来终觉浅。
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自学成才。
2025.8.1于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