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安慰需要穿凿附会
(随笔)
水大侠
所谓穿凿附会,一般的来说,是指把无关的事情硬联系在一起,做牵强的解释。
其核心含义由“穿凿”(硬解不通之理)和“附会”(强扯无关之事)复合构成,形容强行关联并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解释。
此成语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所云。”
从我的性格来说,我是很反感有人穿凿附会的。
因为这种人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一是学识浅陋而不自知。这种人他不知道他的行为是在穿凿附会,但他就是自以为是。
二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知道什么是穿凿附会,但偏偏要这样做,其实是虚荣心在作怪。
不过遗憾的是,我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也会穿凿附会,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安慰。
比如我做了一个噩梦,梦到自己被自己的同志当作叛徒枪杀掉。
当凤凰问我为什么大喊大叫时,我就说自己被领导误会,自己在争辩。
实际上不存在领导误会的事情,只是领导喜欢的类型不同而已。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图书》后,对此认知就比较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这里说的图书,指的是河图洛书。
最有名的表述,是《易传·系辞》里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大戴《礼记》又最早把一种数图和九宫联系起来。
宋人所谓的洛书,就是它了,画成图,便是我们熟悉的九宫图,或纵横图的三阶形式。有个口诀,叫“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现在许多小学生也知道的。对数学知识贫乏的古人来说,这一数字图式,越把玩越觉奇妙,甚至以为它是密码,拥有解释万物运行的神秘能力。
五代至宋初有一位人物叫陈抟,是易学中图书学派的开创人。
这和我们熟悉的称谓是相反的。原来南宋出了一位蔡元定,他嫌刘牧的学说有道家气,改造了一下,令五行生成图为河图,九宫图为洛书,以合诸儒旧说,兼与理学调和。蔡元定是朱熹的朋友兼学生,朱熹接受了他的解释,这一学说,便通过影响较大的朱熹,渐渐成为正统,人们今天讲的河图洛书,无论意义还是图式,用的就都是蔡元定的定义。
儒学的先天不足,是没有宇宙论,所以汉儒取道家的万物化生学说,和五行家的世界秩序,来建立自己的一套天地学说。
因为源头不醇,图书之学在宋代就被欧阳修等人质疑。清代的一批大学者,重视考证,对这类臆说,更是抨击不遗余力。
只是这种学说,同古代其他兄弟学一样,相信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最无须智力活动的,才是最正确的理论。对祖先的崇拜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结合起来,对秩序的热爱与对纷繁物理的厌恶结合起来,对终极答案的需求与对知识积累的不耐结合起来,这就是古人的,也许还是我们自己的气质。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比较婉转,其实剥开一看,就是:自我安慰需要穿凿附会。
2025.10.27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