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不能片面
(随笔)
水大侠
所谓审美,一般的来说,是指主客体之间建立的无功利性感知关系。
它涵盖直觉判断和情感投射。
作为学科成型于18世纪鲍姆加登的感性学研究。
中国系统性关注可追溯至南朝文献。
其实践价值在于通过保持心理距离实现精神升华,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主客观统一。
这里值得了解的是马未都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审美层次理论和李泽厚的认知进阶三阶段说。
马未都的金字塔模型分四个层次:
一是艳俗美。即大众化审美,如流行文化。
二是含蓄美。需品味的艺术表达,如唐诗宋词。
三是矫情美。刻意求新的先锋艺术,如毕加索画作。
四是病态美。突破常规的极致追求,如缠足、金鱼培育。
李泽厚的三阶段说: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也对应于认知进阶的四个层次:感官愉悦——形式分析——文化解读——哲学领悟。
说实在,50岁之前,我的审美观是有很大片面性的。
比如对女性的审美,我对杨贵妃的美始终提不起兴趣,而对赵飞燕的美却念念不忘。
究其原因,可能是我潜意识里害怕女性的强大。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二十四诗品》后,对此认知就比较全面了。
他是这样说的:
正如当代的文学理论,让作家比原先更加迷惑,中国古典文论,会让诗歌的读者,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从中学会一些范畴,比如“清奇”或“冲淡”,很妙的词,如果用得恰到好处,会令旁边的人对你的修养由衷佩服,但是,这类的范畴,到底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是关键还是皮毛,谁又说得清?
前面的“清奇”和“冲淡”,是从《二十四诗品》中选的。《二十四诗品》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作品,从近十多年学者的研究来看,更可能是元明人的创作,伪托在司空图名下。真伪且不管,《二十四诗品》是讨论诗歌“气质”的专著,定义了若干性格,作为诗歌品鉴的高级指南。除了“清奇”和“冲淡”还有雄浑、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一至二十四种,我全都写下来了,因为按我的经验,如果需要显得很有古典修养,熟悉这些词,很有帮助。
依赖分析,还是依赖体会,这本来不该成为问题,如果它们没被挑唆得打起架来。现代人可能觉得,还是分析更可靠些,也更可发展;不过,现代人也承认,分析是很累人的,体会则轻松,分析需要积累,有时还会跑掉,而体会,总是现成的。要让分析和体会各司其职,现代也难,因为双方都喜欢过界,或者是去分析那不可分析的,或者是伸出舌头去舔一张画,——如果真能舔出“品”来,那将是非常、非常独特的审美体验。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幽默:舔出来的体会,虽然独特且真切,但却是非常片面的。
而片面的东西是很难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2025.11.13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