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5-11-12 05:55:22
  • 0
  • 0
  • 0

是真名士自风流

(随笔)

水大侠

是真名士自风流源出于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名联“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意在强调杰出人物应保持本真品性。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史湘云烤鹿肉时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使该句广为流传。

其核心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性。保持本真,反对虚伪做作(如魏晋名士嵇康临刑弹《广陵散》)。

二是超越性。不拘礼法,追求精神自由(史湘云穿男装、啖腥膻打破性别刻板)。

三是创造性。通过文学艺术表达自我(朱敦儒“且插梅花醉洛阳”的洒脱)。

我是这样认为的:是真名士自风流,既是一种风骨,也是一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企及的。

说实话,我小时候就非常向往做一个真名士。

到现在梦中还有这种念头。

遗憾的是,这种向往和念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能够舒心地活下来,也仅仅是一种梦想,怎能做到能像名士一样洒脱呢?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世说》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他是这样说的:

只从《世说新语》,我们无法知道嵇康临刑,为何如此泰然,无法明白他诗中说的“事与愿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近两千年前人的心事呢,何不拣好吃的吃,拣好看的看,一部《世说新语》,读起来又愉快又不累人,难道不该是首选?应该是的,不过若只为消遣,市面上有那么多文白如话的好作品,和它们相比,《世说新语》又算是艰涩的了,所以不妨猜想它的读者,是以之为缆车似的捷径,一览整个时代,又不需忍受爬山的劳苦,这给了我们一个读《世说新语》的理由,但同时也给了两个不读的理由,若要了解自己身边的事,还是当代的文章好,若要了解魏晋人,《世说新语》未必是最合适的入门。

然而读书人如同游山客,既厌烦了砥平的大路,又要对荆棘交错的小径皱眉,我们喜欢适当的宽度,适当的坡度,喜欢惊起的小鸟而不喜欢扑出的老虎,喜欢每五分钟有一处景观,每十分钟有一处供水,这样,我们在下山后,说到今天又去哪里哪里,才能拥有既行若无事又阅历十足,那种令人羡慕的口吻。

《世说新语》中,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后世名士,则连《离骚》也不须读,熟读《世说新语》,就差不多了。

一千多年前,《世说新语》是名士宝典、风雅秘籍。无论是在乡下读书,还是衙门里掌印,总要看看此书,找几句放言,时常挂在嘴边,寻几件趣事,每年做它几次,如此一来,铜气可消,俗骨可锻,就算不为名士,庶几雅人。

刀尔登在这里反讽得很巧妙:是真名士自风流,附庸风雅实可笑。

2025.11.12于杭州天都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