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背后的信息很重要
(随笔)
水大侠
所谓信息,一般的来说,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也可以这样说,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单位是信息。
如果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则可以这样描述: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因为文革中读厌了语录,故对《论语》也产生不了大的兴趣,只能是走马观花浏览一遍。
但随着国学大师的不断涌现,《论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为了避免不当“文盲”,亦就有针对性地侧重学习。
学多了,反而觉得《论语》对修身养性可能有一定用处,而治国平天下则大半是痴人说梦。
看了刀尔登的《不读论语》后,对此认知就更加深刻了。
他是这样说的:
《论语》是只言片语组成的书。越读《论语》,我们越好奇的,是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百代的导师。他教给我们什么?
我将要做的一个比较,可能许多读者不会喜欢。我想请出的一个人,是莎士比亚。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纳罕什么造就了莎士比亚。不像孔子,莎士比亚没受过很好的教育,没有很高尚的文字趣味,对历史的了解来自乱七八糟的通俗作品,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也是同样来源,甚至更糟,来自酒馆里的夸夸其谈。他的日子也平淡无奇,地位低下,一辈子忙于生计。就这样一个人,一个类似于今天写电视剧本的家伙,如今被我们目为天才中的天才、伟人中的伟人,他写的台词,被一代代人引用,——如果莎士比亚在一件事上说了一句话,那么,没有人再费同样的脑筋,去琢磨怎样说得更好。他是说得最好的。
孔子也是如此。这几天里,不知不觉中,我把他的某一句话引用了好几次,总有机会在特定的场合在心里跳出来,好像他等在那里,等着你想起他的话。在这一点上,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给了我们最好的表达,并通过流传,减轻了我们头脑的负担。除非有特殊的发现,这些表达总是现成的,可靠的,可以放心借用。
只是如此吗?当然不是。使莎士比亚成为永恒的,是他的洞察力。孔子也是如此。
《论语》不是板起面孔教训人的书,也不是叫我们如何生活的书。对我们正在遇到及将要遇到的实际问题,《论语》不提供答案。是的,活在自卫中的人,不适合读《论语》,正如一个不对自己提问的人,不会明白孔子提出的问题比他回答的要多得多。实际上,有许多了不起的读物,都在纸面后面,隐藏着主人的真意,那不是能买到的,也不是可以偷到或抢到的。如果作者不喜欢你,他便说得少,或竟什么也不说。
刀尔登在这里说得很明白:无缘或者说悟性不高的人,这种隐藏的信息是感觉不到的。
2025.10.23于杭州天都城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